技术文章

微生物培养基

培养基(meclium或culture medium)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且其间的比例是合适的。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否则很快引起杂菌丛生,并破坏其固有成分和性质。

2.2.4.1培养基选用和设计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不同的营养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培养基。但是,培养基的配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目的明确 在设计新培养基前,首先要明确配制该培养基的目的。如果某培养基将用于实验室研究,则一般不必过多地计较其成本。但必须明确对该培养基是作一般培养用,还是作精细的生理、代谢或遗传等研究用,再考虑按天然培养基或合成培养基的要求来设计。拟培养的微生物对象也十分重要。不同大类的微生物,对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问的比例、pH的高低、渗透压的大小、生长冈子的有无以及特殊成分的添加等都要作相应的考虑。

(2)营养物质应满足微生物需要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差异很大,应根据所培养菌种对各营养要素的不同要求进行配制。如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成分必须含有机物,而自养傲生物的培养基成分则是无机的。一般培养时可以采用现成的培养基,如**采用肉汤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酵母采用麦芽汁培养基、霉菌采用查氏合成培养基。

(3)营养物的浓度和比例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要素的数量和比例要合适,否则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或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在大多数化能异养菌的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间在量上的比例大体符合以下十倍序列的递减规律:H20>C源+能源>N源>P、S>K、Mg>生长因子。其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即C/N)更为重要。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元素C与N的比值,粗略表示可用还原糖与粗蛋白质含量比。不同微生物要求不同的C/N。如**和酵母菌培养基中的C/N约为5/1。

如果某培养基将用于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上,则用作“种子”的培养基,一般其营养成分宜丰富些,尤其氮源的含量应较高(即C/N低);相反,如拟用作大量生产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基,一般氮源含量宜比“种子”培养基稍低(即C/N高)。除了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应考虑其特定条件外,在设计发酵培养基时,还应特别考虑到生产的代谢产物是初级代谢产物,或是次级代谢产物。如生产次级代谢产物,例如***、维生素或赤霉素等,则应考虑是否在其中加人特殊元素(如维生素B12中的Co)或特定前体物质(如生产苄青霉素时加人的***)。

(4)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①pH 各大类微生物一般都有它们合适的生长pH范围。**的*适pH在7.0~8.O,放线菌在pH7.5~8.5,酵母菌在pH3.8~6.0,而霉菌则在pH4.0~5.8。对于具体的某一种微生物来说,都有其特定的*适pH范围。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引起培养基pH改变的代谢产物,如不适当地加以调节,就会抑制甚至杀死其自身,因而在设计此类培养基时,就要考虑到培养基的pH调节能力。通过培养基内在成分发挥的调节作用.称为pH的内源调节。内源调节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种是采用磷酸缓冲液的方式。调节K2HPO4和KH 2 PO4两者浓度比就可获得从pH6.O至pH7.6的一系列稳定的pH,当两者为等物质的量浓度比时,溶液的pH可稳定在pH6.8。其反应原理如下:

K2HP04+HCl→KH 2 P04+KCl

KH 2P04+KOH→K2HP04+H 2 0

**种是采用加入CACO 3作“备用碱”的方式。CACO3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极低,加入至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时,不会使培养液的pH明显升高。但当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不断产酸时,它就逐渐被溶解.产生的CO2可以从培养基中逸出,继而发挥调节培养基pH的作用。有时也可用NaHCO3来调节。

与内源调节相对应的是外源调节,外源调节是指按实际需要不断或间断流加酸液或碱液到培养液中的调节方法。

②其他培养基中其他的一些物化指标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培养。培养基中水的活度应符合微生物的生理要求(aw值在0.63~0.99之间)。大多数等渗溶液适宜微生物的生长,高渗溶液会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低渗溶液则会使细胞吸水膨胀。少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能在3mol/L NaCl的高渗溶液中生长。能在高盐环境(2.8~6.2mol/L NaCl)生长的微生物常被称为嗜盐微生物。培养基中各种成分及其浓度等指标的优化间接地确定了培养基的水活度和渗透压,通常在配制培养时不必测定这类指标。此外,各种微生物对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位等也有不同的要求。